1.标准工时制定的基本条件:
①在正常作业环境状态下;
②确定而且好是迄今佳的作业方法;
③适任合格的作业员;
④以一定的正常的速度进行作业。
标准工时的应用:
1)生产排程上的应用;
2)产能负荷管理的应用;
3)作业绩效管理的运用;
4)标准成本管理的应用;
5)装配生产线平衡的应用;
6)工作改善案的评估。
其他相关概念:
2.生管排程可以大致分为“主排程”MPS与“细排程”DPS
细排程工时=准备工时+排程量×单件标准工时
3.负荷工时=准备工时+单件工时×本周排程量
产能工时=工作天数×日工作时间×机器台数×机台操作率
某公司主排程原则:产能工时*95%≤ 负荷工时≤产能工时
4.有效工时=制令完工良品数*标准工时+准备工时
毛效率=∑有效工时/总出勤工时*100%
净效率=∑有效工时/(总出勤工时-责任外损失工时)*100%
所谓责任外损失工时,包括机台故障、停电、缺料、未排程等待工,以及开会等未能真正进行作业的时间。
(责任部门或责任者)损失工时率=责任项目总损失工时/作业组总投入工时*100%
关于“直接人工成本”,建议必须以标准工时为展开基础,加上制程调整系数,施予必要的宽裕处理以更符合车间现实,再乘以该制程的人工费率标准,就形成了标准直接人工成本。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修订制程系数与人工费率标准。
6.生管人员在做细排程进度计划时,必须把制程调整系数考虑进去,因为标准工时只考虑有效作业时间,并未考虑到物料搬运,以及工件在前后工序间的暂存及搬运时间。
注意:标准工时是不变的,但应该因作业员绩效水平的不同而做适当的调整。
执行绩效分析时,资浅作业员的效率基准可能只有标准基准的60%~70%。
作者强调:标准工时是科学化的标准数据,但应用在生产计划或绩效管理时,一定要先调整为管理基准,而且在不同的必要状况下,它的基准可以随实况而变,而标准时间不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