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自媒体的消息说,南京的女装品牌“劲草”不再叫劲草,而是换成了“V·GRASS”,浙江“雅莹”也在摆脱ELEGANT·PROSPER的“头衔”,瘦身成“E·P”,深圳女装品牌ELLASSAY则避讳“歌力思”中译名的现身。相关媒体进一步推断说,尚未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服装品牌纷纷取洋名打内销市场。笔者认为这个结论太简单化了,因为,上述品牌近年在市场的表现均较为突出。如果真是为了打内销市场,发展势头良好的上述服装品牌,可能不换名字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依笔者来看,更改名字的真正原因,就是品牌发展到了综合提升的阶段。想当年,联想更改英文名称的时候,正是在它走向国际化的前夜。2003年,联想集团这家历经了19年风雨的IT公司,将英文名称Legend变成了Lenovo。两年之后,联想集团斥资12.5亿美元,完成了对美国IBM公司PC业务的收购,高调地开始其国际化进程。
中国的服装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当年用几万元甚至更少的钱就可以做服装生意了。所以,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品牌,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先天的不足,而品牌的名称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品牌化发展之路,在经过了近20年的艰辛历程之后,也到了重新选择方向的时候了。
应该说,近的10年是中国服装品牌进步的10年,当然也是服装品牌挣钱的10年。通过激烈竞争存活下来的这批服装品牌,在庆幸自己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的过去,展望着未来的发展。
与十几年前相比,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试想 十几年前还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是一位接近40岁的中年人。她不可能还将自己的着装定位在淑女装上。那么,作为服务于20岁年龄层的服装品牌,凭什么将新时代的年轻人牢牢地吸引在品牌的周围?寻求合理的变化,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有人曾经对白领品牌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白领”是 经历了十几年高速成长的品牌,在商业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高速成长之后,是否也会遇到 重新定位的选择?
十几年前是为都市白领服务的,在那个年代,公司的白领是令人羡慕的,而且收入也属于中上等。但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白领品牌已明确地将自己定位于高级成衣领域,服务于35~45岁女性社会精英和中坚力量。这样的定位与服务,远远超出了当今的社会白领范畴。仅从品牌的名称上看是否产生了一丝差异与背离?
在当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状态下,变化是 常态特征。品牌在方方面面的自我调整与革新也是迎合社会变化和市场发展的一种积极响应。
相信服装品牌的调整变化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小心翼翼的。当然,这些品牌在名称上的些许变化,必定会遇到消费层面的再认知过程,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为了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换个更合适的名头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