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晓道
讲述:产业先驱的《生存》,《发展》《引领》之道
时尚产业未来的《发展》之道
文章作者:张秀军
浙江东阳人,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厦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就职于香港南益集团。
2021年,海外疫情大爆发,订单回流,国内服装生产制造业面临的两大挑战愈发突出,其一是劳动力萎缩,人工成本增加,近年订单外流东南亚导致国内产能进一步收缩,面对新订单,国内制造工厂产能已严重不足;其二是因应内循环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反应逐步成为服装制造工厂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何以应对?唯有智能制造。
于是智能生产系统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单线吊挂,解决单个生产部门的工序衔接问题;到吊挂线桥接,解决若干生产部门的协同生产;然后是从裁片/织片直接到包装出货的一体化不落地生产线;最后冒出了直接联系市场和生产的犀牛制造。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打通了设计、计划和排产的红领(酷特智能)个性化定制生产线;比如实现了从织片、缝挑、后整理三大工序不落地生产的南益集团一体化生产系统;比如犀牛制造。另一方面,失败案例也层出不穷,许多工厂的智能生产系统却成了摆设。这些失败案例有大到投资数千万却彻底失败的所谓样板工厂,有生产运作勉强可以应对而其他部门却无从获取数据的,更有小到单线吊挂都可以成为摆设的。通过对这些失败案例的研究汇总,今天我们讲讲服装生产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几个误区,以做借鉴。
误区一:动机不纯,为智能化而智能化
误区二:甩手掌柜,设计脱离业务
近年因为地产的火爆,交钥匙工程颇为流行。某些供应商(以下称乙方)为了争取业务,和需求方(以下称甲方)提出可以从头到尾全部由供应商搞定的思路。而似懂非懂的甲方也乐得做甩手掌柜,需求由乙方去挖掘,设计由乙方来提出,实施由乙方去落实。现实情况是,服装工厂的智能化建设不仅涉及生产部门,还涉及供应链、财务、IT、IE等部门的协作。供应链信息(原料、辅料、货期等)是否即时准确关系智能排产的实施、IT的深度参与是数据共享共用的保障、IE是保证现场实施能够成功落地的关键所在。因为做了甩手掌柜,仅仅是单线吊挂的失败案例俯拾皆是,原因在甲方不懂标准工时、不懂工序配比、不清楚工人熟练程度等。而一体化全流程运作失败的案例更集中在前后工序没办法实现动态平衡、或由于乙方技术的限制,数据孤岛未能消除等。某集团公司的一体化运作项目表面上看起来成功了,但实施至今,员工的生产数据仍需财务部门手工统计,原因是乙方大包大揽,甲方的IT部门居然置身事外。做甩手掌柜的直接后果,就是乙方用“自以为这样”的办法,去设计整个方案,生产现场各种突发和意外,都无法进入系统考虑,项目失败的风险是极高的。
误区三:群雄割据,上下部门脱节
误区四:伪需求,似是而非,看起来很美丽,实际落不了地